精彩推荐

中层培训网-民企职业经理管理之道

2013-6-20
 

民企职业经理管理之道


民企是中国崛起最有希望载体,加上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,二者共同作用引发了国民的广泛“中国认同”,民企正逐渐发展成为职业经理们的理想选择之一。


但目前中国企业还没有到精细管理的阶段,所谓的成功大多建立在机会之上,真正的管理并未在其中承担多大角色。这一点上,民企尤甚。执行力不强与沟通不足一样,几乎是每个公司都或多或少面临的问题,但民企在这一点上似乎更突出。因为眼前的机会太多,公司的经营管理就需要“频繁”变化。在管理中客观存在的“长鞭效应”的作用下,公司高端、前端的理念,操作起来一定会走样,老板抱怨“执行力差”原本就在情理之中。


总的说来,职业经理在民企遭遇滑铁卢的原因可集中概括为:过高的期望延伸了责任范围,高薪包含了丰富的业绩期许以及有限的时间期限,这种内在的矛盾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喜剧。作为民企中的一员,几年里迎来送往的职业经理人也有一些。有人愤然转身离去,有人乐在其中蒸蒸日上,有人扼腕击节,有人成竹在胸。分析其间的功败垂成,形成三点认识,权当送给有意在民企生存的职业经理们的锦囊,以备不时之需。


态度:是服务老板,不是“救”老板


高薪很容易让职业经理们迷失的一点是,认为高薪等同于高能力,过高估计自己,很容易以“救世主”的自定位进入民企,尤其是以当前公司最高薪酬进入公司者,这种心态极容易滋生。而这种“救世主”的心态正是他们在民企生存的致命缺陷。见到过这样的人:因为在之前的外资公司取得了非常卓著的业绩,被现在的公司以内部最高的薪酬挖进来。因为迷信自己过去的成功,加上资历、阅历方面的优势,自认为能力之与销售额区区数亿元的企业,简直不过尔尔。


这样职业经理吞下了失败的苦果,老板则背上用人不当的职责,其他管理人员从受打击的委屈境地中恢复过来需要一段时间,更危险的可能是对后续引入职业经理产生障碍,并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。


方法:立足根据地,凸显竞争力


观察许多职业经理民企铩羽的另一个原因是“不能承担之重。”因为学历高,经受的管理训练深厚,因为之前的公司名气大,因为之前的业绩佳,空降在西郊荒草滩上,很容易成为大家眼中的“明星”、老板的“主心骨”:这个知道,那个会做,这个擅长,那个值得去尝试……工作职责一个个的加上去,“责任病毒”就不断侵入的肌体。


工作职责增加的另一个途径是,如果老板发现高薪聘请来的,没有得到其他高管应有的配合,老板很容易将需要配合的那块业务,直接划转到这里——为的是省去沟通,提高效率。


任何成功都是有特定条件的。一是有自己的专长,二是有恰当的外部支持,还要加上个人的努力,最终才获致成功。其中,“专长”尤其重要。企业有效率,才有竞争力,而效率的根本就是分工、专业化。一个人不可能具备企业发展需要的所有能力,更不可能在企业所有的岗位上都取得成功,因此,突出自己的特长,构造自己的成功,进而获取更大范围里的成功,才是现实的路线。高薪进入公司者,职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擢拔。应付这种擢拔尚且需要时日,再“协理”其他事务,必然会陷入茫无头绪的境地,怎么能在深度上突破呢?


事实上,建立在业务能力基础上的权威,往往是公司生存的护身符。如果经理人有自己的专业,而且能在此专业上做出别人做不到的成绩来,无论是管理还是领导,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这位财务总监正是如此:有一定业绩作基础,职务履新非常顺利。后续的发展也相当顺利:考核、内部控制等业务先后划转到他这里,看似不相关的业务,实则都是建立在自己擅长的“预算”上:执行预算很自然的过渡到绩效考核,以财务为中心,建立防范风险的内部控制也属水到渠成之事。


民企中的高薪“空降兵”尤其要忌讳转行。认识的另一位职业经理的遭遇更有说服力。自己原本是在采购方面的专家,之前在跨国公司的业绩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因为业务关系与老板相识多年,更因为胸怀变革运营的大志,老板就将他延揽到麾下。谁知到任后不久便发现:除了采购,运营中的其他要件如财务、生产、品质很不在行,而这些活动与公司的命脉时刻相关,根本不能给他学习、适应的时间。


沟通:先人后事


上面提到的那位财务总监,实际上在任职的最初几个月内,没有什么大的管理举措,除了一条“不能在财务部展开凉席睡午觉”。原因何在?因为是民营企业,财务部往往是敏感地带:一则是家族成员占据一定位置,稍有不慎就会捅马蜂窝,事情做不成,可能还被蜇得满头包。二则是职业门槛较低,一些管理者的亲眷占据一定位置,一有闪失,同样得不偿失。一段时间下来,人际关系脉络基本掌握,人员秉性也有了认识,因势利导(决不是推倒重来)的展开管理活动,人们就很容易因为接受了,而接受的管理。


一直倡导“中国式管理”的曾仕强对一些西式的管理方法不以为然,不符合中国文化中“修己安人”的管理本质。许多职业经理在跨国公司接受了长期的历练,潜移默化的接受了“制度第一”的观念和做法,转投民企以来,在观念转变上忽视了民企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意识的存在,很多标明“对事不对人”的举措被理解为“对人不对事”,因为这一层误解的存在,沟通很难,推进管理很难。但这种情形决不是政治和官僚,是企业之外更大范围的文化因素使然。这种条件下,要推进管理,只能因势利导的从“人”的因素入手,做好了“人”的工作,事情会出奇的顺利。因为民企快速发展的经验告诉,国人不缺智慧和努力,缺乏的是沟通、统一,做好了沟通,达成了思想上的统一,的业绩大多会超乎想象。其实,即使是职业经理犯了心态过高、业务范围过宽的错误,如果深谙中国式沟通之道,具备超强的沟通能力,结局还是可以挽回一些的,至少职业的死期不会这么快。



 >>  中层培训网-班组长管理培训
 <<

网站建设:河南卓冠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